恶性肿瘤是目前威胁人类健康的三大“杀手”之一。对恶性肿瘤来说其病理分类、分型甚至基因检测是否有突变是疾病诊疗过程中的首要问题,其诊断结果直接决定了抗肿瘤药物的使用及疗效。在众多检查手段中,穿刺活检术是帮助医生和患者获得病理结果的关键一步。然而部分患者心存顾忌,认为穿刺活检术会造成肿瘤的种植及转移,事实如何呢?
CT导引下经皮穿刺活检术作为一项有创操作,通常在病变部位皮肤选取穿刺点,经常规消毒、局麻后,以18G(约相当于圆珠笔头金属部分粗细)或更细20G(约相当于常见回形针金属粗细)的细针刺破皮肤,以“最短”穿刺路径命中病灶,取得病变组织后即完成穿刺。穿刺取得的病变组织经过病理诊断,可以明确患者疾病的病理分类、免疫组化以及基因检测等结果,从而进一步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穿刺术后皮肤无需或仅需轻轻按压即可止血,穿刺过程简单、安全。
“穿刺”检查会导致肿瘤转移? 肿瘤医院:尚无穿刺转移案例
“但穿刺结束后穿刺针还是要拔出来的,会不会在皮肤上‘种植’一个肿瘤呢?针扎一下肿瘤会出血,那肿瘤细胞不就顺着血液‘逃逸’到其他地方了么?” 对于需要穿刺的患者来说,这常常是压在其心头的两块巨石。
恶性肿瘤常见的基本特性表现为侵袭性、转移性。这就是为何我们会谈“肿瘤”色变,因为恶性肿瘤不会老老实实地待在一个地方等待手术切除,通常情况下恶性肿瘤本身会通过:
1.直接侵犯;
2.淋巴道转移;
3.血液转移;
4.种植转移;
四种途径“扩张领土”,从而侵害患者机体。我们通常看到的肠癌肝转移、乳腺癌骨转移、胃癌盆腔转移等就是这种情况。也就是说,即便不做穿刺,恶性肿瘤本身也会有相当大的转移风险。
那么穿刺会不会造成肿瘤转移得更快了呢?答案也是否定的。专业规范的穿刺操作可在有效穿刺获取病理组织的同时,避免肿瘤“种植”的可能。
这是因为针芯外层设计为保护套管,切取肿瘤组织后,套管将肿瘤组织封闭在针芯内,隔离了肿瘤组织和正常组织接触的机会,减少了肿瘤“种植”的可能性。
另一方面,穿刺针体非常纤细,并不容易损及较粗大的血管,从而使得病灶后穿刺后引发出血的可能性很小,通常仅仅为极少许的渗血甚至不出血,极大地减少了肿瘤细胞顺着血管“溜走”的可能性。
随着穿刺技术的提高,一次命中病灶的成功率也非常高,通常一次穿刺整个过程仅需十分钟左右,从而也减少增加穿刺次数导致出血过多或者种植增加的可能性。
肿瘤细胞并非像种植树木一样,种子在合适的土壤里方能萌芽,癌细胞也必须依赖于机体特殊的环境方能存活。通常情况下对于人体而言,癌细胞属于“敌对分子”,在癌细胞还未能够到达合适的环境存活之前,机体的免疫系统可以通过特异性免疫反应进行吞噬、杀伤。
此外,如果明确了病理诊断后,患者均即刻进行了肿瘤针对性治疗,肿瘤还来不及发生转移或者种植就已经被杀死了。因而穿刺活检导致的肿瘤细胞“逃逸”或者“种植”微乎其微,也并无证据表明穿刺活检术会导致肿瘤转移速度加快。
以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介入科为例,自2005年开展穿刺活检工作以来,年接待穿刺患者逾3500人次/年,目前尚无穿刺术后导致种植转移患者的案例。
总而言之,穿刺活检术可以安全、有效地帮助患者和医生早期诊断肿瘤性疾病,并明确病变的病理分类分型,指导临床及早干预,并能进行基因突变等特殊检测,实现对肿瘤的“精准杀灭”。穿刺活检术造成的“种植转移”与肿瘤本身造成的转移相比“微乎其微”,值得患者信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