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世界卫生组织的定义,65岁以上为老龄者,老龄人数超过总人口7%为老龄化社会,而超过14%为老龄社会。日本现在老龄人数占总人口比例已经达到20%,成为名副其实的老龄社会。随着人均寿命的提高和出生率的下降,这种趋势还在进一步深化,单身独居老人数量1965年不足80万户,到2005年已经达到386万户,形成了严重的社会问题。2007年摄制的《岩松看日本》有一期专门介绍日本老年人的节目。其中对老年人的再就业、业余生活以及养老院都有非常直观、详细的介绍,特别是对养老院里的便利设施、护理人员,甚至包括为老人解闷用的机器人娃娃等都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对此,本文无需赘述,而是想集中介绍一些制度上可供中国借鉴的地方。
为了保证养老院的良性运转和避免所谓“虐待老人”现象的出现,政府决定在老人服务机构自我检查基础上,引入更为客观和公正的第三方评价体系。包括硬件上的建筑、设备、人员配置以及软件上服务的质量、老人的评价等等。这些评价不是通过简单的检查、打分来达到警示督促的作用,而是在分析养老院现实的基础上由专业机构提出更好的改善方法。目前日本全国范围内基本上都已经实施了这种评价制度,东京都率先提出了三年一审核的思路,使养老制度不断走向完善。 船用气囊护舷
按照日本《老人福祉法》规定,为老人提供服务的机构大体分为两种:老人福祉设施和收费老人之家。前者主要是由政府出头,根据不同情况和老人不同的需要具体细分为老人日服务中心、老人短期入院设施、养护老人之家、特别养护老人之家、轻费老人之家、老人福祉中心、老人看护支援中心等等。而收费老人之家则是引入社会的资金和力量,经过都道府县一级政府批准后由民间企业来经营,按照不同功能和形式又分为:带有看护型、住宅型和健康型三种。这样,国家和社会共同构建了一张严密的网络,为老人们提供了尽可能多的选择。换句话说,政府仅仅给国民提供年金和养老金是远远不够的。
与日本相比,我国有自己的特殊国情,如人口基数比较大、地区发展程度存在差异等等,同时我们也有自己的一些优势,如中国的家庭养老仍是非常重要的形式,老年人的心理满足和幸福感相对比较高等等。但日本社会今天面临的很多社会问题很可能就是我们未来发展会遇到的挑战,认真研究,并未雨绸缪应是我们眼下的当务之急。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进步,几千年来人们追求的目标,“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已经基本变成现实。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建设和谐社会的目标,是要在此基础上更进一步,让我们的全体国民都能享受到国家发展带来的幸福。“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们要进一步解放思想,从对国外先进国家发展硬件方面的学习,逐渐转入软件层面上的借鉴,全面吸收包括日本在内发达国家社会发展过程中的经验教训,结合中国的国情加以利用改造。在这个过程中,中日两国人民也可以加深彼此之间的相互认识与理解,推动两国战略互惠关系的全面发展。
西方人之所以认为进入养老院是理所当然,根本上是因为他们认为和所接受的养老院是充满人文关怀的地方,是安享晚年的圣地,除了良好的福利以外,他们在养老院会得到很好的照顾,他们不是寄宿者而是哪里的一个主人,亲人子女也会主动来探望他们,不仅如此,当地的志愿者也会不定期的来和老人进行互动。新闻中的百岁老人,说到了这样一句话:我已经十几年没有来这一块儿了。”老人可以徒步九个多小时,至少说明她身体状况还算良好,并不是不能自理,十多年来却不曾被接回家小住几日,是多深的思念让老人甘愿连续走9个小时?家人探访老人的周期是多久,一周?一个月?一年?还是永远?或许,在中国,大多数情况下,养老院成为了真正永久的“老人之家”,这里意味着“与世隔绝”,常伴老人的是孤独和寂寞
我想中式和西式养老院最大的区别就在于“人文关怀”度的不同。就养老院来说,我们走向了极端。一方面,曾经把送老人进养老院当作不孝之举,绝不把老人移居养老院,如今渐渐西化,觉得老人在养老院可以得到更好的照顾,于是流行送养老院了,但是,这一送,就企图掐断老人与自己的一切关联,除了给钱,什么也不负责了。特别是遇到老人身体出现行动不便、疾病缠身的状况,子女似乎将其当作生活的包袱和累赘,送至养老院不闻不理。另一方面,国家在相关的软件和硬件上的建设,也使得养老院逐渐偏向利益化的事业发展,而忽视了公益化、人文化的建设和发展。目前全国的养老院仅仅4万余所,为老年院舍服务人员也仅仅只有2.6万余人,更让人担忧的是这为数不多的工作人员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据相关的调查显示,很多一般的老年院舍工作人员,都是一些没文凭的下岗工人、农村妇女以及其他的临时工。
原本应该由专业的护理人员来照顾这些老人的,但是即使是专业的护理人员,在我国,他们的学历和素质也大多数偏低,以中专大专为主,相比较国外,不仅有学士学位,还有硕士和博士级别的护士。
没有高质量的从业人员,养老事业要想朝着制度化、人性化方向发展将举步维艰。然而老年是人人都会经历的阶段,人到老年,更应该返璞归真,最值得享受的本该就是人性,来自家庭的温暖、来自社会的关爱等等,而不是面对枯萎的亲情、残酷的权钱之争,等待着死亡。
中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毋庸置疑,但是随之而来的各种问题显现,受传统“养儿防老”观念影响,中国的老人如何养老,晚年生活如何安排?到养老院还是在家养老?这是全社会关注的话题。而选择在养老院入住的老人,最需要养老院提供哪些服务呢?除了生活和护理服务,那么精神上、心理上、人文关怀、亲情等等如何做到的呢?而养老院能否做到真正为老人服务,亲情人性化软件服务真正做到位有几个呢?
最近看到一则新闻:清早六点多百岁老人从郑州五里堡一敬老院溜出,拄着拐棍徒步了9个多小时,只为想家了。下午4点多,老人的孙女将她领走了。有人在背后说了一句:“就是敬老院照顾得再好,都不如有自家孩子在身旁说上几句贴心话。”看到这样的新闻,在感动之余,是否应该有更多的感思。
我国有老年人将近1.7亿,老年人群体还在扩大。由于受到传统儒家思想的影响,“养老院”曾经一度成为“孝”的争议点,而如今,随着中国现实状况的发展,随着东西方文化的交流,我们逐渐改变了传统的看法,接受西方的做法:老年人进入养老院是天经地义的事情。然而,我们却还只是停留在形式上的“拿来主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