担心之1:退休造成心理落差
不少老年人刚退下来时,会有一定的失落感甚至无价值感。
退休造成心理落差,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有的老人认为经济收入减少,不再像工作时那么受人尊敬和重视;有的老人产生自卑心理,认为自己成了家庭和社会的累赘,自我评价过低;有的则表现为发牢骚、埋怨,对什么事情都看不惯,甚至脾气突然变得暴躁,经常和子女吵架或指责过去的同事、下属。
老人如果不能够调整好心态,就有可能引发一系列心理问题,如对生活失去乐趣,对未来丧失信心甚至悲观等。
建议:如果能在退休前做好心理准备,让心理与行为提前到位,就会更容易接受社会角色的变化,避免反常行为发生。如多和老同学、老邻居走动走动,充分发挥自己的垂钓、种花、养鸟等爱好,家人也可多陪老人旅游,分散他们的注意力。
担心之2:疾病缠身压力大
人进入老年期后,器官功能逐步出现障碍,各种疾病尤其是高血压、心脏病、肿瘤、糖尿病、脑卒中等在人们50岁后会明显增高,北京市2011年卫生与人群健康状况报告表明,50岁以上常住居民高血压患病率超过50%,随年龄增长显著升高。70岁以下男性患病率明显高于女性,70岁以上女性患病率高于男性。资料表明,75岁以上老年人高血压患病率高达51%。2型糖尿病是一种主要累及中老年人的慢性代谢性疾病,87%在40岁后发病。中国慢病监测及糖尿病专题调查报告显示,18岁及以上居民糖尿病患病率为9.7%,60岁以上老年人患病率高达19.6%,全国约有成年糖尿病患者9700万人。
老年人都希望长寿,但这种美好愿望与实际生活中的意外打击、重大刺激、易患各类疾病往往形成强烈的对比和深刻的矛盾。很多老人关注健康、注意保健,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也有一些老人过分关注养生保健节目并对号入座,对保健仪器、营养品几乎没有抵抗力,有的反复到医院进行检查化验结果却正常,甚至出现疑病症现象等。
建议:老人群体大多存在疾病问题,这是无法摆脱的现实。疾病给老人带来痛苦与负担,一些老人甚至因为恐于疾病走向绝路。老年人治疗疾病同时,要接纳自身存在的疾病,抱着与疾病一同生活的心态。对老年人自诉病症,家人要理解,不要表现出不耐烦。否则,会给老人增添新的心理负担。沉重的心理负担,反而不利于身心健康。
担心之3:抑郁情绪难以摆脱
老年阶段,最容易出现的精神障碍是抑郁症,严重影响老年人的生命生活质量,也给家庭带来重大负担或影响。
许多研究表明,55岁以上人群自杀率明显抬升,并随年龄增长更加显著。65岁以上人群抑郁症患病率为4.4%。老年抑郁症患者通常表现为情绪低落、对生活失去兴趣、心情烦躁、睡眠不佳、慢性疼痛、记忆减退并常伴有其他躯体疾病,有些人甚至出现死亡念头和自杀行为。这些,在“空巢”、“失独”等特殊家庭中表现的尤为明显。
“空巢”,是都市老人生活的普遍现象。目前,我国城乡“空巢”家庭超过50%,部分大城市达到70%,其中近一成的老人单身。“空巢”导致老人孤独、不安,一些行动不便、高龄老人更是困难重重。预计到“十二五”期末,65岁以上的“空巢”老人将超过5100万;有报道称,我国“失独”家庭近百万,每年还在增加7.6万个,50岁以上“失独”群体日益庞大;丧偶是生活中最严重、影响最大的生活事件,尤其对老年人来说是最沉重的打击。资料表明,老人丧偶导致心理失衡而死亡的人数是一般老年人死亡的7倍。如何关怀这些老人,是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里无法避免也不容回避的问题。
老年抑郁症患者的主要表现为:反应迟钝、记忆力衰退,坐立不安,不想与人交谈,悲观想法强烈,有内疚、负罪感,觉得所作所为对不起孩子,食欲不振,头痛,易疲劳,睡不着,口渴等。
建议:老年人患上抑郁症之后要尽快到精神卫生机构寻求治疗,疏导不良情绪、消除或缓解抑郁症状,防范自杀是重点。老人们也要积极调整心态,学会关爱自己,寻找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建立有规律的生活非常重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