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胖症是一种由多因素引起的慢性代谢性疾病,具有流行广泛、患病率增长迅速的特点。
超重/肥胖是高血压、2型糖尿病、血脂异常、心血管疾病、中风和多种癌症的危险因素,超重/肥胖者患高血压的风险是体重正常者的3~4倍,患糖尿病的风险是体重正常者的2~3倍。在青年期处于超重/肥胖者,以后患相关慢性病的风险可能比中老年肥胖者更高。
测量身高时,应站在平整的地面上,立正姿势,收腹挺胸,两臂自然下垂,脚跟靠拢,脚尖分开约60°,双膝并拢挺直,两眼平视正前方,眼眶下缘与耳廓上缘保持在同一水平,头部保持正立。
测量体重时,应将体重秤放置在平整坚硬的地面,全身放松,直立在秤底盘的中部。
体质指数是一种计算身高体重的指数,是目前常用的衡量人体胖瘦程度是否健康的一个指标。
体质指数(BMI)=个体的体重(公斤)÷身高(米)的平方(kg/㎡)
《中国成人肥胖指南》根据BMI制定了中国成年人的健康体重范围:
成年后的体重增长最好控制在5公斤以内,如果超过10公斤,患相关疾病的风险就会增加。有肥胖倾向的个体,特别是腰围超标者,应采取综合措施预防和控制肥胖,并长期坚持。
不过,减肥的速度不宜过快,不可急于求成。减重目标不宜定的过高。在低能量膳食和适量增加运动的情况下,每周减重0.5公斤是健康减肥的理想速度,一年之内比原有体重减少5%~10%会对健康有益。
而且,应防止为追求“骨感美”而“减肥”的误区,应保持体质指数维持在正常水平(18.5~23.9kg/㎡)。
(1)测量体重并非越频繁越好,每周测量一次体重是比较理想的。
日常生活通常是以一个星期为一个小周期,体重在一周内有所波动,这属于正常现象。适当将测量体重的频率维持在每周一次,综合评估一个小周期的减重成果是相对准确的。
(2)测量体重应选择固定的时段。
每次测量体重应选择在同一时段、身着相同的衣服、在相同的环境,并且身体健康状况没有很大差异时进行。如清晨起床后、早餐前空腹时是一个比较好的测量时段,这时受进食的影响较小,并且身体经过一夜的休整状况相对稳定。
脂肪在身体内的分布,尤其是腹部脂肪堆积的程度,与肥胖相关性疾病有更强的关联。从对血管、血脂和动脉闭塞的影响来看,累积在腰部的脂肪,比大腿和臀部脂肪对健康的影响更大。并建议即使是体重指数正常的人也应注意测量腰围。
腰围是衡量脂肪在腹部蓄积程度的最简单、实用的指标。使用软尺在肚脐上方1厘米的位置水平环绕腰部一周即可测量。测量时要注意保持自然的站立状态,不用刻意呼气或吸气。对我国人群来说,男性腰围应小于90厘米,女性应小于85厘米。
健康减重的核心是“控制饮食+增加运动”,让身体实现热量负平衡,体重会自然处于下降趋势。
(1)合理安排饮食
合理的减重膳食应在膳食营养素平衡的基础上减少每日摄入的总热量。减重膳食构成的基本原则是低能量、低脂肪、适量优质蛋白质、含复杂碳水化合物(如谷类),增加新鲜蔬菜和水果的比重。
•应避免吃油腻食物和过多零食,少食油炸食品,少吃盐。
•尽量减少吃点心和加餐,控制食欲,七分饱即可。
•尽量采用煮、煨、炖、烤和微波加热的烹调方法,用少量油炒菜。
•不喝含糖饮料,养成饮用白水和茶水的习惯。
•进食有规律,不暴饮暴食,不要一餐过饱,也不要漏餐。
(2)加强身体活动和锻炼
提倡采用有氧运动,例如走路、骑车、爬山、打球、慢跑、跳舞、游泳等。
•生活中创造尽量多的活动机会,把增加活动的意识融于对生活的安排之中。
•根据减重目标,每天安排一定时间进行中等强度体力活动(心率为100~120次/分)。
•循序渐进,先从日常活动开始,逐渐增加每天的运动时间,尽量减少静坐时间。
•运动前应有充分的热身运动,运动后要有放松活动。对于运动量和持续时间安排要恰当,避免过量运动,以预防急性和慢性肌肉关节损伤。
在日常生活中,同时使用体重指数和腰围可以更好地帮助我们对自己的体重和体型做出判断,及时调整生活方式,在收获美的同时也收获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