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种叫做美洲锥虫病,由克鲁斯锥虫引起,主要在中、南美洲肆虐,又称“恰加斯病”。美洲锥虫病通过“锥蝽”传播,民间俗称“臭虫”,又因其专门叮咬人的面部,特别是如唇部、眼睑等皮肤较薄处,被戏称为“接吻虫”。
锥蝽常在晚间吸血,被感染的锥蝽在吸血后排便,粪便中的寄生虫通过眼睛、口腔、破损的伤口等进入人体内。除此以外,该病也可通过输血、器官移植、母婴等途径传播。感染美洲锥虫后,初期可能会出现发热、头痛、淋巴结肿大等症状,慢性患者可能面临严重的心脏和消化问题。
需要说明的是,美洲锥虫病有专门的治疗药物,只要在感染早期得到治疗,那么完全有可能痊愈;对于慢性患者,治疗则侧重于控制病情发展和缓解症状。预防美洲锥虫病的关键策略在于病媒控制,如使用蚊帐或杀虫剂,能有效降低被锥蝽叮咬的风险,从而保护人们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