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公寓,全新选择
家庭养老,子女有心,赡养乏力 。72岁的王大爷一脸无奈:“我的孩子有的正吃着低保,能不补贴他们就算不错啦。”碰见王大爷是在去体育馆路托老所途中。他正拄着拐杖拎着买好的馒头往家走,抬脚落脚显得格外吃力。10年前,王大爷还骑着单车去买菜,现在,100米的路他足足走了10分钟。从事保险工作的王女士下月就要被提拔为业务经理了,可事业上的成就并没有抹去生活上的隐忧。她家中现有3位老人:60多岁的爸妈和80多岁的奶奶。老人们的日常生活由住家保姆照顾。“3年前的一天,奶奶半夜上厕所不小心摔了一跤,把腿摔断了。我平日到处跑业务,根本没有时间照顾他们。没办法,只能找个住家保姆。”王女士说。
在老年人中,空巢老人和失能失智老人的居家养老风险巨大。“许多城市出现了老人死在家中却无人发现的情况,这说明以家属照顾为依托的居家养老功能是残缺和不完整的,已经难以应对空巢老人越来越多的挑战。”北京大学人口所穆光宗教授说。今年全国老龄工作会议指出,预计到“十二五”期末,全国65岁以上空巢老人将超过5100万,占全国老年人口的23.08%。
在同一个小区的洪大爷和老伴选择了入住老人公寓,他入住之后的感觉非常好,他高兴地说道:“我和老伴入住后的第一感觉就是轻松。在家里时,每天要买菜、购物、烧饭、打扫卫生。在老年公寓里,这些全免了,就连吃完饭,碗筷也由工作人员洗;房间卫生每天有人来打扫,有人来送开水;被套、床单定期更换。
第二个感觉是增添了与其他老年人交谈的乐趣。三三两两的老人们,有的在公园里散步,有的在房间里休息,有的倚在院子里的长条靠背椅上,相互聊天,谈个人的经历、子女情况、保健医疗、旅游疗养、避暑避寒、社会热点等等,谈起来海阔天空、自由驰骋,既增长了见识,又排遣了烦闷,也愉悦了身心。
第三个感受就是充分享受游玩。在家里,整天忙,很少能出去游玩,就是本市的景点也难得一去。入住老年公寓,时间充裕,可以出去玩了,一次花半天或一天的时间,一次玩一个小景点,既不太累,又能尽兴。
第四个感受是能静下心来看书写文章。平时在家,杂事比较多,看书写东西常常被打断。在老年公寓,有整块的时间,能集中精力,连续思索,提高了效率和质量。”
入住老人公寓,对许多老人来说是人生的一个新起点,是快乐生活的开端。当下的老人公寓都是按照国家建设标准建造,智能保安、紧急呼叫系统,具有多种功能的“一卡通”、社区内各种无障碍设施、能容纳双轮椅通过的宽大走廊、耐磨地砖和无棱角家具等一系列细致入微的配套,提供包括居住、医疗、护理、家政、餐饮、会所、休闲娱乐、旅游等配套设施服务,是一个集衣、食、住、行、学、乐于一体的老年社区,是一个全新的养老环境。有一定经济条件的老人,完全可以考虑入住老人公寓,开启人生另一段新生活。
在“未富先老”、“未备先老”的前提下,政府、社会、家庭怎样才能为已经到来的银发浪潮做好准备,给老人们支撑起一个健康、快乐的晚年呢?
补上养老床位的短缺,需要政府加大投入,需要民营机构加力赶上,也需要老百姓转变观念。
居家养老,服务怎样更深入
中国人民大学老年学研究所姜向群说,即使生活和医疗条件都很好、养老机构收费标准也合理,北京有意愿进入养老院的老人也只有20%。因此,我国现在居家养老数量占养老总数95%以上的情况,暂时不会有太大的改变。在这些特点下,居家养老需要更多的社会和政府帮助。
《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11—2015年)》提到,有条件的地方可以探索对居家养老的失能老年人给予专项补贴。但是,由于受到财政限制,只有部分城市对高龄老人进行了补贴,对失能老人的专项补助和帮扶政策几乎没有。对流动老人的照顾就更少了。姜向群认为,对于高龄、失能老人的照料,政府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逐步加大补贴的力度,扩大补贴的范围,将城市中非户籍的老人也涵盖在内。
此外,对贫困、失能的老人,应该加强监测,建立完善的评价机制,对不同程度的贫困失能老人提供不同数量的帮扶和补贴,免费或微利提供各项养老服务,帮助他们逐步提高生活质量。石家庄老年公寓
社区养老,形式怎样更丰富
目前,有的城市开始探索不同形式的社区养老。
南京、北京、天津、杭州、上海等城市都已经开展对社区养老的探索。其中,江西南昌在社区开办老年食堂;北京对高龄残疾老人发放每人每月100元的高龄养老助残服务券;在农村,有的地方将独居老人组织起来,在村委会的帮助下,利用集体闲置房屋,成立互助养老中心,老人们相互结对,互相照顾。可是由于还处于探索阶段,社区养老面临政策扶持不够、资金投入不足、老年保健医疗人才匮乏等方面的问题。
姜向群认为,在城市,不妨从政策上完善现有的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尤其是提高老人的医疗保障水平,为社区养老提供强有力的支撑。针对人才短缺,适当给予从事社区工作者照顾,给社区养老服务工作者以免费的上岗培训和职业资质培训,引导人才向社区养老服务方面流动,提高人才专业化水平。从税收和信贷上给以适当的优惠政策,鼓励微利和半营利机构进入社区养老服务。从而增加社区养老服务网点,提高服务质量。
机构养老,是否只能靠补助
机构养老床位数太少,引起了各级政府的重视。进入2012年,各地纷纷提高了对机构养老的补助标准。有专家认为,缓解养老床位焦虑,不能仅靠政府投入,百姓也应转变观念。在当前的情况下,我国的机构养老保障也仅是居家养老和社区养老的补充形式,应该以照顾中低收入的高龄老人和失能老人为主。
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副主任党俊武认为,建设养老床位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方方面面。
在市场层面,政府将创新机制,吸引民间资本投入养老床位建设。近几年来,补砖头和补人头是十分有效的政策措施。补砖头就是对社会力量投入建设养老床位给予补助,补人头就是对入住民办老龄服务机构的老人给予补助。长期看,后者的效果更好,可以解决现有床位利用不足的矛盾。
在运行方式上,鼓励社会力量大胆探索。总的发展方向是政府引导,推动老龄服务走社会化、市场化和产业化道路。例如,针对新增的低收入失能老年人的服务需求,政府将采取向民办老龄服务机构购买服务的办法;针对中高收入的失能老年人入住民办老龄服务机构采取优惠措施。鼓励老龄服务机构、保险机构、银行、房地产机构联合开发老龄服务产业,发展老龄服务集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