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的主要功能之一便是主疏泄,而疏泄的中心环节便是调畅气机,在调畅气机基础上,细分下去,还有调畅精神情志、协调脾升胃降、促进胆汁泌泄、维持血液循行、维持津液输布和调节排精行经总共六个方面。倘若肝的疏泄功能失常,其这些方面也可能会受到影响。
分别在以下几方面起着具体作用:
1、调畅精神情志
肝气疏通,全身气机才能畅达,脏腑经络之气才能运行通畅无阻,升降出入运动才能协调平衡。但如果肝的疏泄功能失常,则气机失调,是可以导致五脏病变的。《四圣心源·六气解》就称肝为“五脏之贼”。
抑郁情绪便与肝的疏泄失常密切关联。人们常说,“心平则气和”,反过来也可说“气和则心平”,再换个角度说“气不和则心不平”,也容易理解。所以,肝疏泄不及,则情绪低落,憋闷抑郁等;若疏泄太过,则易出现性情急躁,亢奋易怒等表现!
要知道,肝的特性是喜条达而恶抑郁,条达便是气机畅通,疏泄功能正常,肝气不亢、不郁、亦不虚,全身气机也随之畅达,气血调和,人的心情也开朗,心境也平和。否则就会出现《灵枢·本神》所说的“肝气虚则恐,实则怒”的情志异常情况。
2、协调脾升胃降
唐容川在《血证论·脏腑病机论》里说:“木之性主于疏泄,食气入胃,全赖肝木之气以疏泄之,而水谷乃化;设肝之清阳不升,则不能疏泄水谷。”
意思是只有肝的疏泄功能正常,肝升则脾升,而脾升则胃降,中焦因之而旋转,脾升胃降正常,升清降浊功能才能正常。
但如果肝疏泄功能失常,就会影响到脾的升清功能,出现腹胀、腹泻等表现;也会影响到胃的降浊,出现不想吃东西,嗳气、吞酸、脘腹胀等表现。这就是平常说的肝气犯脾和肝气犯胃。中医里讲木乘土。
治疗时根据具体情况,或抑木以扶土,或实土以御木乘。即调治脾胃的同时,要兼顾治本,疏肝理气,使肝气畅达。
3、促进胆汁泌泄
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有“且因肝热而波及于胆,致胆汁因热妄行,随肝气之疏泄而下纯青色之水。”说明了肝失疏泄对胆汁的影响。
“肝之余气泄于胆,聚而成精。”肝的精气化生汇聚成胆汁,胆汁贮存于胆,排泄进入小肠参与饮食物的消化。
只有肝的疏泄功能正常,胆汁才能化生正常,排出通畅,吃进去的食物消化吸收也才能正常。 若肝失疏泄,致胆失通利,胆汁排泄不畅,则易致右胁胀痛,纳呆,厌食油腻等;若胆汁上逆,则口苦,呕吐黄绿色苦水。
4、维持血液运行和维持津液输布
唐容川在《血证论·脏腑病机论》里说:“肝属木,木气冲和条达,不致遏郁,则血脉得畅。”《济生方·痰饮论治》说:“人之气道贵乎顺,顺则津液流通,绝无痰饮之患。”
血的循行和津液的输布代谢,均有赖于气的推动和调控。肝气疏泄正常,则气机条畅,气为血之帅,气行则血行,气行则津行,使血行正常而不瘀滞,津行正常而不至于滋生水湿痰饮等病理产物。
津液的输布运行依赖肺、脾、肾、三焦等脏腑功能活动,肝调畅气机还能通利三焦、疏通水道。
若不然,肝失疏泄,则血行不畅,甚则停滞为瘀,则易出现癥积,女子则易出现月经失调、痛经、甚至闭经等表现;津行不畅而停滞,则易出现痰核、乳癖、瘰疬,或水肿等病症。
因与水液运行有关,肝失疏泄,还可以影响大、小二便。张志聪在《黄帝内经素问集注》中言:“肝主疏泄小便。如癃非癃,小便频数不利者,厥阴之气不化也”。《吴鞠通医案·胁痛》中记载:“肝主疏泄,肝病则有升无降,失其疏泄之职,故不大便,小溲仅通而短赤特甚。”
在治疗上,要使水行正常,多加疏肝行气之品,肝疏泄正常,则水液亦能通达。
5、调节排精行经
《素问·上古天真论》详细记述了肾气由稚嫩到充盛,由充盛到衰少的过程,认为人的生殖功能与肾关系最为密切。
朱丹溪在论“遗精”中首次提到“主闭藏者,肾也;司疏泄者,肝也”,指出男子精液的贮藏与施泄,是肾的闭藏与肝的疏泄相互协调,共同作用的结果。
肝气疏泄正常,男子才能正常排精。若肝的疏泄功能失常,则排精不畅;若肝火亢盛,疏泄太过,则易梦遗。
女子正常行经、按时排卵也是肝气疏泄和肾气闭藏相互协调的体现,其中肝气疏泄尤为重要。
若肝气疏泄失常,则月经紊乱。肝气郁结,常致月经后期、量少,经行不畅,甚或痛经等;若肝气亢逆,或肝火亢盛,疏泄太过,则月经先期、量多,甚则崩漏等。故有“女子以肝为先天”之说。相对于男子,肝的疏泄对于女子生殖更为重要。